王昌龄在出使边塞之时,与边关的将士们饮酒作乐,一时兴起做出千古名句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。这是他对边塞官兵们斗志的赞美,充满着百折不挠的精神,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,成为了咱们中国文化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。与此同时,在杜甫的诗词作品当中同样出现了“楼兰”这个词,“蜀国归何晚,楼兰斩未还”。那么为何古代文人都喜欢拿楼兰来描述自己的爱国精神呢?这个楼兰优势什么地方呢?
说起楼兰这个古代地名,人们既熟悉又陌生,每个人都听说过这个名字,但并不了解这其中的渊源。我们不禁心生疑惑,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中的楼兰到底是什么地方,为何中原人如此憎恨?
值得一提的是,当王昌龄出使边疆赞美守卫边塞的战士之时,楼兰这个国家早就不复存在了。在作者所在的唐朝时期,于汉朝同一时期楼兰早就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。
楼兰古国建立于公元前一百七十六年,于公元六百三十年因外族入侵而灭亡。楼兰国建立在今天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区,在罗布泊的西岸。
在西域三十六国中,楼兰是最赫赫有名的一个。西汉时期,张骞出使西域,才揭开了他那神秘的面纱。与此同时东西方也形成了一条闭合的通道。
1895年瑞典地理和生物学家斯文·赫定在对新建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勘探时,意外地发现了楼兰古城的遗迹,这座千古之城又重新回到了世人的眼前。
楼兰所处的位置也使这个国家的命运注定 “不平凡”。因为他正处于汉代丝绸之路向西的必经之路上,而且夹在大汉王朝和匈奴之间,况且楼兰国并不强大,只是一个弱小的邦国而已。
处在两个强大势力之间的楼兰处境必然是十分尴尬的,安分守己才是生存之道。楼兰却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,他多次斩杀汉使。如此,古人对楼兰仇恨万分,才有了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这一句。
汉人第一次了解到楼兰国是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,当时汉王朝正处于与匈奴蛮族的不断袭扰之下,寻找盟友打破被动的状态迫在眉睫。
于是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商讨与大月氏结盟事宜,希望与大月氏联合包夹匈奴,但不幸在途中被匈奴俘虏。
大月氏在这件事情上模棱两可,并不了解大汉的实力,认为汉朝也是无法与匈奴相抗衡,面对近在眼前满身横肉的匈奴,大月氏也不敢站清立场,出使大月氏实际上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。
但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,形成了丝绸之路。西域三十六国也被汉人所熟悉,楼兰这个小邦国也渐渐步入汉朝的视野之中。
楼兰毗邻匈奴属于匈奴的势力范围,汉武帝为了赢得战争的主动权,决定打通前往西域大宛等国的通道,其中派出的使节多次被楼兰国所截杀,并且楼兰国窜通匈奴,劫掠汉人。
楼兰国对丝绸之路的商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劫掠,使得自己的财富也越积越多,一举成为了三十六国中最富庶的一国。但多行不义必自毙,楼兰国的暴行也将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伏笔。
此事传到了汉武帝的耳朵里,汉武帝震怒,于公元前一百零八年派赵破奴率兵攻打楼兰。楼兰毕竟还是一个绰尔小国,与大汉王朝定不可同日而语,汉人的军队轻易拿下了楼兰,并生擒楼兰王。
楼兰国被迫称臣于汉皇帝,这一举动也触怒了匈奴一方。汉军走后,匈奴又重新胁迫楼兰向自己称臣,楼兰不得不两面称臣。楼兰的处境一落千丈,成为了三十六国中最惨的那个。
楼兰看似两面讨好,但是汉都洛阳离自己有八丈远,哪有近在眼前的匈奴来得实在。一边不断和汉朝示好,另一边协助匈奴刺杀汉朝来使,期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站起来。汉武帝自然看不得他们这样欺负自己的人,所以公元前一百零四年,汉武帝再度讨伐楼兰。
这一次楼兰王再度被俘,面对强大的汉军,楼兰王只能动之以情,将自己一肚子的苦水吐了出来。做为夹杂在两个强大集团的绰尔小邦,不像两边同时称臣就有可能被倾覆的危险,了解到楼兰国的处境之后,汉武帝决定赦免他,并与匈奴协商,希望在楼兰一代不再发生冲突,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。
楼兰迎来了难得的平静,只可惜好景不长,老楼兰王不久便死在了自己的王国里,新任的楼兰王再次归顺匈奴。
这种墙头草的作风激怒了汉人,汉朝派使者出使楼兰,这次行程的目的明上说是要赏赐西域各国,实则是为了刺杀楼兰王。
新的楼兰王遇刺,死在了汉人设下的“鸿门宴”上。为了防止楼兰国再次反叛,在楼兰设置汉朝官吏,楼兰国也自此改名为鄯善国,自此划分到了汉朝的势力范围之内。
丝绸之路再没有了强盗的袭扰,后期在西域设置的都护府把楼兰划归到了汉朝的版图之中,楼兰由此便依附于中原。
鄯善国由于有大汉王朝的庇护,随之发展壮大,吞并了西域的各个小国,同时也对进攻匈奴提供了便利。
此后的东汉以及魏晋时期,鄯善国依旧归附于中原统治者,直到公元六百三十年被北魏所灭。这个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小国自此再没有了下文,但却戏剧性的留在了诗歌之中供人传唱。
由此看来古人借助楼兰来表达战士们激昂的斗志也就不足为怪了。楼兰国在汉朝与匈奴之间反复横跳的操作激怒了汉皇帝,且又没有讨好匈奴,也难怪楼兰国的位置如此尴尬,也属实有些迫不得已。
如今楼兰古城的遗迹依然竖立在罗布泊的岸边,风沙漫天,像是那昔日的历史时而浮现,时而被埋进尘土,这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多变。时间是如何把一座喧闹的城市变得如此寂静?楼兰虽然早已不在,但它的身影却长久的留在了诗词之中。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16789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